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学论文 >> 浏览文章 
搜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视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视野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阅读教学中的辩论,就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很好载体。汉语的特性决定了其文本意义表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召唤结构”,由于学生认识上的个性差异和阅读经验的不同,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也往往有较大的差异,辩论其实就是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或让学生辩论求真,或让学生各抒心灵、多元解读。

一、辩论是研读文本的强力引擎
    文本是沉睡的巨人,辩论因其激烈的竞争氛围,犹如一个强力引擎,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让文本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论题: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满怀探求之心研读课文,竭力寻找课文中的“蛛丝马迹”,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有的还自发寻找志同道合者,最后形成了“周瑜组”、“黄盖组”进行辩论。这种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远比教师讲授知识要来得深刻。无论学生站在哪一方进行辩论,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可贵的是在自我感悟课文语言和言语碰撞中产生了许多的独特感悟和创新火花。
    再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两块银元》时,一位学生提出刘司令和邓政委根本不用“赔”孙老汉两块银元,因为茶壶根本不是他们打破的。有许多同学表示明显地反对,也有不少同学积极响应,一时不可开交。这位老师审时度势,决定调整预设,随机组织辩论来推进教程。学生照例按不同观点坐成两大阵营,讨论准备支持各派观点的理由,有的从课文上寻词析句,有的交流相关的生活知识经验。尤其是对文本的关注到了热情高涨的地步,因为此时的研读文本是为了寻找论据,发表高见,支持自己的观点。辩论使得学生经历文本的过程具有了十分强烈的目的性,它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高频度的训练。

二、辩论是提升感悟水平的助推器
    阅读活动是一种交流对话和参与行为,是一种开放性的建构和创造,它凝聚着生命动人的情致。而辩论更像是阅读平台上的助推器,它能真正推动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对话,在虚心涵咏、感悟品味、言语交锋中,提高感悟水平,发挥智慧潜能,展现独特个性。
    如一位优秀老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体面”,“只讲体面”,明白了文中父亲是要许地山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后,老师并没有满足,搞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辩论,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想做什么?
    生:花生埋在地里很凉快,而苹果、石榴虽然漂亮,但总要在枝头遭受风吹雨打。
    生:默默无闻,脚踏实地才是真。
    生:苹果、石榴不仅长得好看,也很实用,我们不是很喜欢吃吗?所以,他们有的是炫耀的资本。
    生:我们落花生有用但非常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生:做落花生是旧的观念,做苹果、石榴是我们21世纪的观念。如果像花生那样,大家都瞧不起你,我们应该让大家都看到你的长处,才能得以重用。
    生:对,这就是我们现在做广告宣传的目的。
    生:现在公司招聘,看重的是知识与能力,最漂亮但没有知识是没人要的。
    生:你说得很对,可是,你们如果将知识、能力都藏起来,谁都不知道,又有什么用呢?
    师:好,辩论到此为止,同学们经过这次辩论,你们面对21世纪,应该做怎么样的人?
    生: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
    生:不能过于埋藏自己,也不要过于炫耀自己。
    师:是呀,我们应该把落花生、苹果、石榴融为一体。
    这样的辩论让阅读对话更生磁性,似春风化雨,唤醒、激赏着学生的阅读心灵。更如助推器,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文本感悟的交流碰撞推波助澜,从而激荡衍生出新的文本内涵和更具时代意义的文本主旨。这样的感悟无疑是进入了新的层次,它应当是我们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三、辩论是释放心灵的自由平台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打破强加与阅读和孩子们的种种束缚,让孩子们的阅读更自由,更贴近自然。学生灵性翅膀的放飞需要一个“自我开拓心灵”的环境,辩论就是一个十分好的平台。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的“我”的生活?咱们来争论一番。
    正方:我向往闰土的生活。那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象“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他能根据自已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广阔天地间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在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在城市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反方:我补充一下,课文中有一句话“闰土说进城后见到了许多从没有见过的东西”。
    正方:请问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其实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学生研究这一个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说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给学生展示自由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时空。我们必须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着生命,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成长,自由是生命的主要特征。阅读教学中对生命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让学生展现心灵的自由。

四、辩论是口语交际的训练场
    辩论是自主性极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它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都需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十分高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
    《粜米》一课正在进行,两方同学就“农民该不该在当时的形势下粜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你怎么知道米价会涨?
    反方:文章说“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吗?”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米行老板自然会抬高米价。
    正方:那欠下的租、借下的债怎么办?这可是高利贷啊!利滚利,你吃得消吗,只怕到时候米价涨了,而利息却翻了几翻。农民不受米行老板剥削,就受高利贷剥削。
    反方:要不,先粜一部分,够还债就行了,与其借债买高价米,不如吃自己家的米。
    正方:这太天真了,就是丰收了,也不过多收了三五斗,米价又跌得这样厉害,全粜了也不一定就够,还有余粮吗?
    反方:现在粜真的太吃亏了,应该尽可能留一些等米价涨了再粜。
    正方1:没有这种可能,因为除了要还债,农民今年还要再种下的庄稼,那又需要钱。
    正方2:再说米价就一定会涨吗?
    反方:你怎么知道就一定不会涨呢?
    正方:大家都丰收了,“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出来,过几天还要跌呢。”这米行老板的话也不错。
    反方:他是吓唬农民的,农民不应该上当。
    正方:我觉得课文中还有一句话十分关键: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帝国主义也要来剥削农民,这又是米行老板敢压低米价的原因之一。
    反方:农民是没日子过了,这亏只好吃了。
    正方学生步步紧逼,反方学生稳扎稳打,尽管最后以反方学生被说服高,但可喜的是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而且经历了一场真刀真枪的的言语交锋。学生不仅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更可喜的是学生经历了一次真刀真枪的言语交锋,辩论在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场。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还对对方所执的观点,或合力驳斥,或借势反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锤炼,语言的敏感度在扎实地提升。
    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辩论只是诱导学生研读文本一个载体,它缘于文本,但绝不是讲授教学下的一般意义上的沟通,它的实质是对话教育时代学生个性化参与、发现、探究的过程。
    形象一点地说,阅读活动中的辩论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是用生命点燃生命,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寻找更多的资源在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jiaoxuelunwen_508_1196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